“DNA之父”沃森做客湖畔论坛传授成功秘诀

4月10日上午,第三十六期湖畔论坛因为“DNA之父”、诺贝尔生理奖得主詹姆斯?沃森的光临而显得格外“星光熠熠”。这位中学生物教科书里的科学家“走出”课本,来到苏州独墅湖高教区,让区内外的学子及听众经历了一次特别的“追星”,面对面地交流接触让大家强烈感受到了生命科学巨匠的伟大魅力。82岁的詹姆斯?沃森尽管已头发雪白、脸庞沧桑,但依然精神矍铄、目光睿智、满脸微笑。他给大家讲述了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经历,并谦逊中肯地与听众分享了自己成功的心得体会。

http://www.sdll.cn/upimg/100412/7_144706.jpg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热心听众挤满全场

詹姆斯?沃森(James Watson),少时家境贫寒,15岁时获得奖学金进人芝加哥大学学习,芝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逻辑思维的学风让他获益终生,22岁他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博士学位。23岁时到英国剑桥大学求学,其间他一直对遗传学及蕴含生命信息的基因研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,1953年4月25日,年仅25岁的沃森与合作伙伴克里克在《自然》杂志上发表了仅两页的论文,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和自我复制机制。24岁就与同事克里克一起提出了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——DNA双螺旋结构学说,34岁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,年轻得志的沃森一直是所有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崇拜的偶像。

http://www.sdll.cn/upimg/100412/7_145042.jpg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“不要进入一个非常拥挤的研究领域,选择稍领先于所处时代的课题;进入研究课题之后,可以从已有的科学成就或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中得到启发,从而找到捷径来超越前人;从事工作时,找到一个很好的搭档非常重要,互相之间要交流合作,而不是互相排斥,善于与竞争对手交流并保持联系更能使工作得到进步。”是沃森认为获得成功的几个关键,他以自己与搭档克里克的例子来说明,他到剑桥后发现克里克也是知道DNA比蛋白质更为重要的人,志同道合的他们成了最佳搭档,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在研究DNA分子模型,他与克里克之所以能在这场竞争中获胜,跟他们之间能够时刻保持交流,进行观点共享、经验探讨分不开,他认为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需要通过合作完成。http://www.sdll.cn/upimg/100412/7_144903.jpg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詹姆斯?沃森为湖畔论坛题字,并画出了双螺旋结构图

  http://www.sdll.cn/upimg/100412/7_144913.jpg

高教办主任叶峰与沃森会谈并赠送礼物

 http://www.sdll.cn/upimg/100412/7_144923.jpg

高教区副主任章小英向沃森赠送湖畔论坛纪念品

 

由于讲座时间匆忙,大家都听得意犹未尽,沃森提议大家可以看他写的《双螺旋——发现DNA结构的个人经历》这本书,其中有丰富翔实的科学记述和故事。最后,他风趣地以西方谚语:“永远不要成为一个房间里最聪明的人”告诉大家,在工作和科研中要保持低调、冷静、理智、富有远见,这样才不会失去学习的机会。